人生导师 || 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
发布日期: 2020-11-02 作者: 浏览次数: 908

1027日下午,问鼎网中国“人生导师”沙龙在徐汇校区文苑楼904会议室举行。解放日报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沈轶伦应邀做客沙龙,结合师大的求学生涯与报社的从业经历,向我院学生讲述上海的建筑故事与红色文化,分享人物采访与非虚构写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主讲嘉宾介绍

沈轶伦,1999-2006年就读于问鼎网中国问鼎网中国。现为解放日报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专注于城市建筑、人文地理和非虚构写作,已出版《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隔壁的上海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为一名行业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沈轶伦非常善于让听众在活动中敞开心扉、打开话匣。沙龙伊始,沈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师大的求学记忆以及大学毕业以来的职业生涯,向大家询问最喜欢的上海地标,使学生们倍感亲切,也让整场沙龙极富互动性。




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印发《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大重点任务——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与江南文化品牌。在沈轶伦老师眼中,上海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名迹。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在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进行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广大学子应当通过学好建党故事,牢记建党使命,弘扬建党精神,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是上海人,但并不表示我真的懂上海的文化,我只是熟悉它。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沈老师谈到,上海的墙连同它们所支撑的建筑,旧的新的,都有自己的故事。“徐家汇天主教堂”“武康路”“市西中学”等所谓的“网红”景点,不只是普通的物理空间。它们是一种容器,盛放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与记忆,见证了最真切的城市历史变迁。她希望通过《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这本访谈录以及每周的“知沪”专栏,让每一堵墙说出自己的真实故事,记录下一段段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

  


随后,沈老师将视线进一步聚焦于上海报刊行业发展历史与前景,展示《解放日报》从传统工作模式向移动端融合转型的整体变革。她认为,即使没有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或者纸媒没有陷入艰难时期,发展与创新也是报业的永恒话题。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将不止步于纸质刊物或者App,未来会持续打造更为精彩丰富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而前行路上唯一不变的,是不忘初心的新闻人对于行业的热爱。

  


沙龙上,学生们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对于上海人文地理脉络和城市文化精神的理解,沈老师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并给出建议。她强调,当代大学生要多学本领,勤学苦练,勇于走出书斋,在实践中提升思维,磨砺意志。


  


师说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亘古不变,恰恰是人文学科的价值所在。”

  

“一方面,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要专注培养提高信息筛选的能力。”

  

“面对消费主义营造的美好幻觉,我们应保持警惕。在众声喧哗中找寻出路,不迷失掉自己。”

  

“大众传媒的出现曾经颠覆了社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今天的我们正在面临类似的困境。像是跨越百年的呼应那样,申报馆在新旧价值发生巨大更迭的近代史上安身立命,我相信受到自媒体冲击的当代纸媒行业也一定能找到突破路径的选择。”

  

“大学生要勇于走出书斋。先走到别人身边去,再走回自己身上来。”

  

“我们常常因为担心在这个实际的社会中无法立足而惶恐。写文章让人学会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与自己相处,同时满足我们对于精神和世俗的需求。”

  

青年说

毕业多年的学姐沈轶伦以媒体人的视角带我们重新认识了上海这座城市,也分享了她在对上海的文化书写中找到的归属感。我们对于上海的历史印象似乎习惯停留在民国的十里洋场,走在上海的老街,似乎只注意到两旁的梧桐,精致的咖啡馆,却不曾想过那一幢幢建筑里有过的人世代谢。当你知道背后的历史再次路过它们时,心里会多一份厚重,这或许才是对这座城市真正有了认识。我们也该从书斋里走出来的,去见见天地,见见他人,再走回来的时候,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020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吴敏倩

  

你最喜欢的上海地标是什么?你对它有怎样的评价?你知道它的历史与变迁吗?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你又想和它聊些什么?作为一个外来人,面对海纳百川、日新月异的大上海,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了解上海的变迁?怎样去感悟历史的变迁所带来的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如何把大的历史环境和个人小的兴趣点融合起来?沈轶伦学姐从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出发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是永远不变并且长久地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怎么在变化中体现作为人的独特性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0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李梦蓉

  

今天很有幸能参加沈轶伦学姐的沙龙活动,期间讨论了很多的书籍,也推荐了很多的“墙”。结束后感慨良多。学姐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她不仅采访着人,也采访着不会说话的墙。当时突然就想到小时候一起生活的许许多多、平平无奇、早已消逝不见的墙,一下觉得很难过。莫名想到,我们在人海中漂浮,创造的故事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中沉默,一种深宵旷野独行者的恐怯油然而生。学姐鼓励我,其实可以回头去看看历史的长河“采访”一下古人。我回忆起第一次在课本上学“赤壁赋”、听“将进酒”的朗诵、看蒋勋讲“春江花月夜”,当时我被他们的孤独和思考震撼,那份震撼现在依旧。诚然在自媒体的冲击之下,阅读形式在改变,思想也在经历着改变,中允与客观变得越来越难。人终究是跑不过汽车的,但人还是会跑,还是要跑,我觉得就该像上个世纪钢笔面对圆珠笔的出现时那样,去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愈发坚定,我们求学至今,除了谋一份职,更重要的是去找个自己想要的答案。

——2020级图书情报专业郑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