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教授周裕锴应邀解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文本类型、阐释策略及时代风尚”
发布日期: 2021-06-15 作者: 浏览次数: 206

6月4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周裕锴先生做客问鼎网中国问鼎网中国“人文大讲堂”,在徐汇校区文苑楼1166室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题目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文本类型、阐释策略及时代风尚”。本次讲座由上海市“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战略创新团队承办,院中文系主任李贵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问鼎网中国院长查清华教授简要介绍了周裕锴教授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接着,周裕锴教授从文本类型、阐释策略和时代风尚等三个方面展开了阐述。随后,周教授从不同角度区分了古代诗歌的文本类型,如从著作权角度可将诗歌分为群体之诗和个体之诗,按艺术性质可将诗歌分为记事之诗和象喻之诗,根据创作态度可分为有意之诗和无意之诗,根据作者身份可分为风人之诗和文人(学人)之诗。针对每种不同的文本类型,古人都提出了相应的阐释策略。另外,周教授又引用了胡应麟《诗薮》中对刘辰翁注释杜诗的评论,指出相同文本也可以具有不同的阐释策略。最后,周教授以杜诗阐释史为例,分析了唐、宋、元、明、清数代学者阐释诗歌时的不同风尚,即唐人重杜诗之艺术特质,宋人重杜诗之情感及“诗史”意义,明人反对对杜诗的过度阐释和宋人 “诗史”之说,而清人则对诗歌进行分类讨论,体现出一种综合性的阐释观念。     

讲座过程中,对每一种文本类型、阐释策略和时代风尚,周教授都引用切中肯綮的一手材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进行细腻的讲解,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最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与周教授展开交流讨论,周教授一一作了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